欢迎来到五华法院网! 今天是
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;全面推进依法治国;弘扬法治,崇尚文明。积极配合创文创卫,助力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

劳动维权要制度更要力度

时间:2013-05-28 来源:五华法院 点击:4358 次

劳动维权要制度更要力度

人民法院报

谢刘权

近年来,国家出台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不可谓不多,针对性不可谓不强,而劳动争议数量却依然猛增。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主体没有严格照章办事,制度、权益被架空,成了白纸一张。

连日来,因“五一”国际劳动节的缘故,国内众多媒体都有联合当地法院等执法部门推出“关注劳动争议”的相关报道,立足于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,用典型案例和精辟分析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各种劳动关系,合理为自己维权。

应当说,近年来,随着舆论宣传、普法教育、法援救济等多管齐下,无论是劳动者、用人单位,还是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规则意识都得到了大大地增强。在参与劳动关系时,我们可以方便地了解国家相关制度进行自我规划;在发生劳动争议时,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求权利救济。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劳动争议数量却不减反增,各种极端维权事例经常见诸报端。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,2008年全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案件69.3万件,到2011年则增加至131.5万件。出现这样的现象,值得深思。

正如本报“聚焦劳动争议案件系列报道”表现的:劳动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是群体性劳资纠纷呈上升趋势,在诉求未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下,部分劳动者可能采取“罢工”等方式维权,在此过程中甚至夹杂着一些极端方式。在利益驱动下,部分劳动者采取一定方式维权本无可厚非,但是如果因为不理性的维权措施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社会稳定,就有点过了。

近年来,国家出台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不可谓不多,针对性不可谓不强,譬如实施劳动部门用工登记制度、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、带薪休假制度、节假日工资支付制度等。吊诡的是,这并不能消抵维权意识增强催生的劳动争议数量的猛增。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主体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,没有严格照章办事,制度、权益很多时候被架空,成了白纸一张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:部分用人单位弄虚作假,甚至设下“霸王条款”,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;部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缺位,消极不作为,再加上取证难、执行难等多种原因,直接导致了劳动关系领域的乱象丛生。

由此,从一定意义上讲,我们不缺制度,缺的是态度。照章办事,知易行难。但如能贯彻落实,则劳动者权益可免遭侵害,纵使遭受侵害也可以得到充分救济;用人单位可以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,降低经营成本;相关职能部门则免于矛盾爆发之时疲于奔命、遭受诟病,赢取社会公信。如此多赢局面,显然还需各相关部门、单位共同合力。我们需要用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劳动关系问题,把工作做好、做细、做实,切切实实地把国家制度落到实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本文作者为五华法院研究室干部)